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百九十八章 赵煦巧学成王
         第二日,两宫拥着赵煦,在延和殿里,接见了入京的赵卨、卢秉、吕大防等人的陛见。
         这一次,赵煦就没说什么了。
         一切都交给两宫发挥,他只是在殿上,看着赵卨、卢秉两人递上来的随同入京的大将、文臣的告身。
         在这些人的告身里,赵煦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游师雄游景叔!
         知道赵煦为何,非要尝试对已经脑死亡的横渠学派做一次心肺复苏吗?
         完全是因为这个人!
         “游师雄啊!”赵煦端坐着,看着这个名字。
         上上辈子的记忆,在他脑海里回闪着。
         那是他刚刚亲政不久的时候。
         “陛下!”已经白发垂鬓的老臣,持芴而前:“此乃老臣安边之策,共十六条望乞陛下御览!”
         赵煦接过陈条,仔细阅读,深感有理。
         于是,任其为河中知州,旋即加直龙图阁,进知秦州兼任秦凤路马步军都总管。
         而他也没有辜负赵煦的期望,在任上做的非常出色。
         奈何天不假年,绍圣四年卒于陕州任上。
         整个绍圣-元符时代,游师雄是赵煦任用的唯一一个有着浓烈旧党色彩的边臣。
         这是因为这个人能力强的有些过分!
         而且他任劳任怨,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肯干。
         以至于因劳成疾,病死陕州任上。
         一度让赵煦犯嘀咕——他图什么呢?
         直到游师雄的遗表送到赵煦面前,赵煦才知道他图的是光大乃师张载的学问!
         然而,那个时候的赵煦不可能答应他。
         王安石新学,才是当时的赵煦心目中的真正圣人之学,经世治国之道!
         其他任何学派都必须居于王安石新学之下。
         再说,那个时候的赵煦,压根不知道张载是谁!
         如今,赵煦重归少年,再次见到昔年的故人。
         他心中笑起来。
         “游师雄……”
         他看着游师雄如今的官职:环庆路经略司判官!
         这个差遣,属于经略司的高级幕僚,大抵类似现代的高级参谋、专职秘书一类。
         一般来说,由经略使自行征辟,都堂、吏部都不会过问——除非经略使本人表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由朝廷委派。
         当然,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充任的。
         至少得是文臣京官,才能勉强权发遣。
         想要正任,就得是朝官。
         游师雄的寄禄官,现在刚好是朝官最低的一级正八品的通直郎。
         赵煦看了下告身,这是在去年,经由赵卨奏举升迁而来的。
         此外,游师雄升京官的荐书之一,也是出自赵卨之手。
         所以,这个游师雄和赵卨的关系很不一般啊!
         看到这里,赵煦就已经有了主意。
         他看向那个在殿上人群的角落里,那个看着黑不溜秋和武臣一样的壮汉。
         手中的笔,已经提起来。
         他在游师雄的告身下面,加了一行字。
         然后将其告身收起来,
         ……
         退朝之后,赵煦跟着两宫回到保慈宫。
         太皇太后就见着赵煦手里,拿着一张中书特制的中绫纸,这种纸只有一个用途——用来写官员的告身。
         一般来说,每个官员的告身,都由七张中绫纸组成。
         其中最重要的一张纸,会写上其差遣、除授官职的日期、除授人以及签押人(如选人改京官则还要写上五个举主的官职、名字、时间)。
         显然,赵煦手上拿着的就是一张这样的纸。
         “官家怎带了一张官员的告身纸回来了?”太皇太后微笑着问道。
         向太后也好奇的看过来。
         赵煦将手里拿着的纸放到两宫面前,道:“孙儿无聊,便尝试着学着中书的格式,模仿了一下告身的文书……”
         “哦……”向太后笑起来,拿着那张纸,看了看。
         然后,她就知道,这是一个名叫游师雄的小官的告身。
         他上一个差遣,还是环庆路经略使赵卨征辟的环庆路经略判官。
         寄禄官也不过是一个通直郎而已。
         年纪的话,也有些大了,都已经四十八岁了!
         四十八岁的朝请郎,光靠磨勘,这辈子都没有希望升待制。
         而文臣不到待制级别,基本上不可能有机会御前奏事。
         所以,她也就没放在心上,甚至抱着欣赏的态度,看起了赵煦在这张告身上写的文字。
         赵煦的字是很好认的。
         因为他总是用馆阁楷书,写的端端正正,但字迹很浅。
         “娘娘,六哥的字,越发的好了!”向太后看完就和太皇太后道:“便连这中书省的公文格式,也是写的极好!”
         太皇太后接过来,看了看中绫纸上那最后的一段文字。
         也忍不住点头,格式上确实是无可挑剔的!
         然后她便微笑着轻声念起来:“告:通直郎、环庆路经略判官游师雄,权发遣熙河兰会路公事,兼知熙州!”
         赵煦接下来写的字,更是让太皇太后忍俊不禁的笑了一声:“朕敕,转中书侍郎张璪,文到奉行!”
         向太后也跟着笑起来。
         两宫笑完,就都意识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
         这告身怎么办?
         向太后拉着赵煦的手,问道:“六哥怎忽然想起,要给官员写告身了?”
         赵煦答道:“儿只是好奇……而且……看这个游师雄的告身履历,觉得还不错,就想着写写玩玩……”
         两宫互相看了看彼此。
         然后,向太后就和赵煦道:“六哥以后,可不能随意再在官员的告身上随便写字了!”
         “须知,天子不可有戏言,何况是落于纸上的除授文字!”
         赵煦点点头,乖巧的说道:“母后,儿记住了!”
         向太后回头和太皇太后道:“娘娘,六哥是天子,君无戏言,何况落到了告身上的文字?”
         “不如,便依六哥所批,将这游官儿,任命为熙州知州如何?”
         太皇太后拿着手里的告身,仔细看了看,发现这个官儿,履历很丰富,而且是从选海里杀出来的!
         这种人,没有简单的!
         大宋天下选人数以万计!
         但每年,不过二三十人可以从选海超脱出来!
         这些人,若是年纪还算年轻的话,基本都能做出一番事业。
         最著名的就是仁庙时代的范文正公了!
         于是,也没有意见,点头说道:“就依太后的吧!”
         两宫于是命人将这张告身送去了中书省,交到赵煦批示的张璪手里,让他照着赵煦的意思签押、存档,然后让中书舍人写好具官除授诏书,以完成这次天子的特旨除授程序!
         注:北宋选人升到三京判官、节度观察推官这个所谓的幕职官的顶点时,就有碍止法禁止他继续磨勘升迁,需要集齐五个举主的举荐状或者得到皇帝特旨,才可以改官,改官后就是京官,京官升朝官需要特旨,朝官升待制也是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