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三十四章:扩军消息抵京!
         宜兰。
         东番东北部,鸡笼屿西南。
         西北以雪山山脉山麓带为界,西南为中央山脉北段山麓,面积约为330平方公里。
         有宜兰溪冲击而成的宜兰平原。
         宜兰平原是东番,燕藩势力,除鸡笼屿,着重开发的第二区域。
         福建商贾豪强的造船厂便设置在宜兰。
         午后。
         宜兰港。
         早已收到消息的海商纷纷等在港口,翘首以盼。
         十数艘海军战船靠近时。
         “来了!王爷来了。”
         商贾豪强纷纷议论着,往码头走去。
         第一艘战船率先抵达码头。
         一队队陆军将士,背着来福铳,率先从战船下来。
         “老孙,你家小子!”
         “老孙啊,听说王爷要扩编新军了,你家小子,这回怕是要挪一挪位置了。”
         ……
         孙元楚率领兄弟们,从商贾身边严肃经过,控制码头。
         引得周围豪强商贾,纷纷羡慕看向孙元楚父亲,孙之洞。
         在众人议论中。
         后续战船相继抵达。
         朱棣带着海陆军以及鸡笼屿文官,从战船上下来。
         孙之洞等人,顿时精神一震,忙快步又迎上去一些,齐齐参拜:“拜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棣含笑来到众人面前,扶起为首的孙之洞。
         冲一群商贾豪强含笑拱手,“此前,多谢诸位带着自家海船,北上河北,接应我和陆军第一镇的兄弟们……”
         这群商贾豪强,对他的态度很不错。
         他也愿意给足对方面子,以及燕藩治下,商人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当然,前提是,他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搞雇工身股制。
         商人和政治人物合作。
         要么为政治人物提供利益。
         要么按照政治人物的政治理念去做事。
         他不需要他们的钱。
         但他们必须按照他的理念去做事。
         若是办不到,作为一个合格的上位者,无论是谁,他翻脸都会毫不留情。
         众人寒暄几句。
         孙之洞做一请的手势,“王爷,草民带王爷去参观我们宜兰造船厂……”
         朱棣看看孙之洞。
         再看看其他商贾豪强。
         宜兰造船厂,沈家出资最多。
         不过,这段时间,沈至回老家了。
         他临行前,曾和父皇提议,南巡途径沈家时,去看看。
         父皇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沈至把这个消息带回沈家,顺便帮着沈家大房、二房做迎接父皇南巡的准备。
         形式主义嘛。
         下面人搞一搞也是求个心安。
         只要不过分了。
         只要形式没有大于实干,他并不反对,也并不厌恶。
         无他。
         人性使然。
         无论如何都禁止不掉。
         与其如此,还不如给下面人画下一些规则、范围,哪些能搞形式,哪些不能搞。
         朱棣向后,冲李琪招了招手。
         李琪忙走来。
         朱棣拍着李琪肩膀,对一群商贾豪强介绍道:“他叫李琪,身份你们肯定已经打听清楚了,接下来,宜兰会单独立县……”
         经过初期迁民开垦。
         宜兰已经拥有百姓万余名,随着北元俘虏加速向这边转运,以及宜兰造船厂投入使用。
         宜兰建立县府,已经势在必行了。
         李琪资质中平。
         他不敢让李琪去做开创性的事情。
         宜兰前期的底子已经打好了,李琪只要在宜兰,按照原有的计划按部就班执行就可以。
         只要他肯好好实干磨练三四年。
         即便资质中平,能力肯定也会增加。
         一个人后天的努力,其实比先天更重要。
         进忠的资质也就是一个中人之姿。
         可看看这些年,累得一身虚胖肥肉掉膘,体型精干的同时,能力也蹭蹭增长。
         “拜见李县令!”孙之洞等人忙给李琪行礼。
         这可是韩国公的长子。
         公主的驸马。
         王爷妹夫!
         李琪忙回礼,“各位不必如此,往后,还望各位能与宜兰县府通力合作,我们一起把宜兰建设好。”
         离开时,父亲就千叮咛万嘱咐。
         到了宜兰,收起韩国公长子、驸马、燕王妹夫这些根本不是自己挣来的尊荣身份。
         踏踏实实,四哥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尽最大可能,把四哥交代的事情做好。
         其实,父亲这番叮嘱,完全就是多余。
         他怎么敢在四哥面前不老实!
         说实话,他连太子都不怎么害怕,放眼整个大明,就怕两人。
         一个是皇帝,一个就是四哥燕王。
         朱棣见双方认识了,笑道:“我们边走边说……”
         随即,自顾自往前走去。
         孙之洞等人忙跟上。
         朱棣看着拘谨的孙之洞,又看看商贾,笑道:“伱们把孙东家推出来什么目的,我知道,其实大可不必,在咱们东番,你们不需要和官员拉关系套近乎,只要你们按照东番的规矩办事,没人会难为你,该给你们的优待条件,一样不少,但不会给你们开的口子,半寸也不会开,你们也千万不要把中原那套官商勾结给我带到东番……”
         一群商贾豪强顿时尴尬笑着,连连点头。
         东番的规矩,大家当然清楚了。
         王爷来到东番时,就对他们说了,在东番经商,贿赂官员,不光官员倒霉,他们这些商人也要倒霉,抄家灭族都是轻的。
         同时也告诉他们。
         让他们搞雇工身股制,就是让他们面对官员的威逼利诱,敲诈勒索,有底气说不!
         因为官员的索贿行为。
         损害的不光是他们一家一姓的利益。
         更是商行内,许许多多拥有身股雇工的利益。
         东番官员若是巧取豪夺,他们能团结数百,乃至上千人对抗!
         ……
         还别说,其实真是这个理。
         大伙儿现在为什么支持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就是看明白了,乡土村社农民成为一个个共同利益团体,雇工身股制商人和雇工成为一个个利益团体。
         能有效遏制官权的肆无忌惮。
         单独的一家一姓,拥有庞大财富,心惊胆战,担心突然间,被按个罪名,被权力把财富夺走,同时,家族灭亡。
         可和雇工联系在一起。
         数百人,上千人,那就完全不同了。
         官权也得忌惮!
         原本,只有来自上面制约的官权,同时也受到商号、乡土村社的制约。
         肯定也免不了官员吃拿卡要这种事。
         至少,官员不敢直接吃干股,更不敢巧取豪夺了。
         ……
         朱棣只是不想这群人,继续把中原几千年为生存,延续下来的糟粕风气,再通过迁民带到他治下。
         简单敲打一下,转移话题,询问:“说说你们的困难,我难得来一次,你们的困难说给李琪他们,或许一时半会儿给你们解决不了,到不是说他们一定懒政怠政,而是他们的权限,以及可动用的资源没有我多,我一句话能帮你们解决的困难,他们可能要层层上报,多个机构相互合作,才能帮你们解决……”
         朱棣说的很坦诚。
         孙之洞等人听的也十分舒坦。
         朱棣话落,孙之洞在一群同仁不停眼神示意下,小心翼翼开口:“王爷,我们还真有点困难,主要是人手……”
         鸡笼屿造船厂帮他们培训了一批造船技术性匠人。
         可造船不是光有技术性匠人就行了。
         还要有很多干体力活的小工。
         “缺口有多大?”朱棣询问。
         “三千多人!”
         朱棣见一群商贾豪强满脸窘迫,笑笑。
         他们能从中原挖一批有造船经验,以及有手艺的匠人。
         可他们也不敢瞒着朝廷,大规模迁徙数千人。
         朱棣略微沉吟,说道:“这样吧,你们派出海船和海军一起行动,去河北转运北元俘虏,每一万人我给你们一千青壮,当然,前期的三千青壮你们可以直接投入造船厂,但你们得给我保证,接下来,继续转运三万俘虏……”
         孙之洞等人连连激动点头。
         这算什么事啊。
         大家现在经常往金陵贩运香料,并且陛下特批的金陵商号已经开张,海船往来金陵频繁。
         无非是再往北边,去河北捎人罢了。
         “记住,不要区别对待这批青壮,他们既然跟随我朱棣来到燕藩治下,那就是燕藩之民,对待他们,你们要和对待其他雇工一样,都要给身股……”
         “是是是!”
         商贾豪强连连应答。
         朱棣还不放心,扭头看向纳哈出,“纳哈出,等这批青壮抵达后,从你们蒙古上层选一个精通中原的人来带领这群,投身造船厂的青壮,等他们什么时候适应了,你们派出的领导之人,再从造船厂内退出……”
         一些过渡举措是必要的。
         造船厂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密集程度,以及纪律性、合作性比农村的乡土村社更加严密和有组织性。
         对个人的素质要求更高。
         磕磕绊绊的冲突也无疑会更多。
         俘虏的蒙古上层方面,派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领导这些青壮。
         让这个领导者和孙之洞等人进行交流。
         更容易把一些不受控制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中。
         有助于彼此迅速熟悉,融合。
         “遵命!”
         纳哈出恭敬领命。
         东番除了气候让人有些不适应。
         其他方面,大伙儿来了后,默默观摩考察,都觉比草原强一万倍。
         尤其是燕王对他们蒙古人的态度。
         并没有因为,现在不需要他们配合了,而改变。
         一如既往,一视同仁。
         朱棣和众人说着,一路来到造船厂。
         规模的确不输鸡笼屿造船厂。
         已经修建完成十五个造船平台。
         只要人手足够,完全能同时开工建设十五艘船。
         而且预留的区域也很大,明显为扩建做准备。
         朱棣点点头,转身,看着商贾豪强,笑道:“在这里,我看到了你们对于在大海上,货通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很好,我可以十分肯定的告诉大家,未来,你们的造船厂还得扩大数倍!”
         ……
         “陛下南巡,只要福建的直辖地位确定后,朝廷彻底放开海贸,就只是时间问题,给我四五年时间,我保证打垮马六甲陈朝,彻底打通向西的海上通道,放开海禁、打通向西通道,中原乡土村社建成度更高,都会促使海贸更加繁荣,到时候,咱们身处这片海域,每一刻,每一处都会有连绵不断的船只经过……”
         “到时,不光是货物往来,更有人员的往来,不光有货船,还有专门提供人员往来,舒适性极高的特殊船只。”
         “未来,对于船只的需求量,一定是数万,乃至十数万!”
         供人远行的舒适特种船只?
         数万……十数万……
         若真如此,在这南海之上,会不会到处都是风帆片片?
         众人听着朱棣描绘的未来,都有些呼吸急促。
         朱棣看着,不由一笑,“总之,只要我们就这么努力下去,未来在这大海之上,一定是一副波澜壮阔,百舸争流的景象,而中原造船厂工业的发展,已经落后咱们一段距离了……”
         朝廷的环境。
         如果不搞雇工身股制。
         说实话,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竞争中,一定会落后于东番。
         “等你们宜兰造船厂产能真正形成后,鸡笼屿造船厂,也要逐步剥离商用造船……”
         他更希望,鸡笼屿造船厂在承接海军战船建造的同时。
         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的研发中。
         比如蒸汽机。
         他虽然不愿插手船用动力。
         但他希望,鸡笼屿造船厂能肩负起这个重任。
         一旦新兴军事科技技术成熟落地,就能把军事科技授权给商用,以此赚取技术暴利。
         反哺推动技术。
         军事对新技术的渴求更强烈。
         商人主要还是想赚钱。
         如果现有的技术,不耽误、能满足他们赚钱的需求,他们绝对没有动力去推动技术变革。
         即便要求宜兰造船厂去搞研发,成果也不会太大。
         相反。
         海军却总抱怨火炮威力不够大、战船不够坚固、速度不够快。
         陆军总抱怨,来福铳的精度还不够高、射程还不够远……
         至少现阶段,来自海陆军对技术的渴求,更容易推动技术变革。
         ……
         “总之,我对宜兰造船厂的期许,就是在未来,你们能发展成为,天下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
         朱棣的宜兰之行很成功。
         商贾豪强听闻朱棣一番对未来构想,顿时如同打了鸡血。
         同时,也接到了部分来自海军后勤船只订单。
         ……
         翌日。
         朱棣带着雍鸣、尚炳乘坐海军战船,前往福建。
         ……
         两天后。
         闵安镇码头。
         人山人海。
         学社读书人。
         福建地方军政两班官员全都到了。
         翘首以盼等着。
         叶茂和沈仁站在最前面。
         沈仁余光看着叶茂,有些羡慕。
         他娘的。
         叶茂倒是捞了大便宜。
         不久后,可以名正言顺去跟随燕王了。
         而他……
         愁啊!
         “叶大人,听闻王爷扩编四支混成协之事了吗?”
         闻声,叶茂回神,含笑看向沈仁,“沈兄心动了?”
         王爷扩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混成协的消息早传回来了。
         锦衣卫摆在福州明面的办事处,两天前,好一顿鸡飞狗跳。
         他能想象,这个消息传回金陵,给金陵带来的震惊!
         此番北征,燕藩陆军第一镇已经打出了燕藩新军的赫赫威名。
         陆军第一镇只有一万三千人。
         燕王扩编四个混成协后。
         陆军规模就达到五万之巨!
         若是都有陆军第一镇的战斗力……
         朝中敌视王爷者,恐怕要寝食难安了。
         王爷此举,分明就是展露獠牙!
         沈仁显然是不想在大明干了。
         也对,大明官场,哪有王爷那边欣欣向荣。
         王爷那边文治尚未显露。
         但武略方面的建设,明显比大明这边更先进。
         沈仁听闻王爷要扩编四个混成协,能坐得住才怪!
         福建军方可不止沈仁一人想去投靠王爷!
         “沈兄,王爷此番来了,你可以和王爷说说你的心意,但我不建议沈兄现在就去投靠王爷……”
         沈仁微微错愕,按捺心中火热急切,耐心听叶茂分析。
         “沈兄你是一省军事最高指挥官,咱们大明,你这样的拢共才多少,而且军事又是个极为敏感的事情,和我这种布政使,还是犯过错,将功赎罪的布政使不同,沈兄你若是离开,必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朝廷内部,对王爷更加激烈的戒备……”
         “且沈兄你受陛下皇恩,陛下还在,你这一走了之,也辜负了陛下对你的信任。”
         “王爷现在肯定需要军事将领,沈兄不如成他人之美,为王爷从福建推荐几个,想去追随王爷,且影响力较低的好苗子。”
         ……
         沈仁听明白了。
         他的地位太高。
         且一直深受皇恩。
         现在走,不但会给王爷带来不好影响,使朝堂内,一些人对王爷更加戒备。
         同时也辜负陛下。
         和王爷说说心意,同时给王爷推荐几个好苗子。
         就是帮王爷。
         即便晚点,等陛下百年之后,再去追随王爷。
         王爷也肯定不会忘记他的功劳和一片赤诚忠心,会给他安排一个与身份相同,合适的位置。
         不用担心去晚了,将来落后太多。
         “多谢叶兄指点!”
         “来了!来了!”
         沈仁话音刚落,激动喊声传来。
         二人结束谈话,第一时间向闽江下游看去。
         十数艘战船,劈开水浪,速度不慢逆流而上驶来。
         ……
         “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
         当朱棣从船上下来之际,学社读书人、来迎接的百姓,纷纷下跪参拜。
         嘶!
         叶茂、沈仁身后的福建地方文武官员,转头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倒吸凉气。
         眼睛瞬间瞪大。
         沈仁往后面看了眼,心神震荡,暗道:‘若是王爷要带着福建,从朝廷脱离,恐怕也未必不可行!’
         他知道王爷在福建的声望很高。
         但没想到这么高!
         要知道,按照朝廷规矩。
         藩王是没有资格让读书人跪拜的。
         可瞧瞧眼前一幕。
         这恰恰证明,福建上上下下,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被王爷折服。
         那些仇视王爷的,如今也只敢藏在家里,小声暗骂几句。
         ……
         沈仁一边想着,一边和叶茂,领着文武两班快步迎上去。
         朱棣和众人寒暄几句,让远处跪拜的读书人、百姓起身后,踩了踩脚下碎石子路,指着笑问:“这条石子路是今年铺设的?”
         他回朝时,还没有。
         叶茂含笑点头,“今年,臣派人去鸡笼屿请匠人来福建,帮福建建了几座水锤坊,动员百姓在农闲时,修建了这条从闵安镇码头,通过闽县、福州……最终直达建安的石子路……”
         朱棣微微挑眉。
         这工程量可不小!
         鸡笼屿兵工厂,为了提升火炮、火铳制作速度,发明了水锤锻铁法。
         因地制宜,利用了鸡笼河的水力。
         也算是一门新技术。
         可即便沈仁在福建建设水锤坊。
         修这样一条石子路。
         所需石头以及人力物力,也十分庞大。
         “百姓没有被你搞的怨声载道吧?不要为了陛下南巡,给我脸上贴金,搞的百姓民怨沸腾。”
         闻言,叶茂等人瞬间笑了。
         沈仁替叶茂说道:“王爷,你看看这些百姓有没有怨言?”
         “这条路,不但沿途百姓纷纷支持,商贾豪强也出钱出粮支持,从闽县到建安这条道路,现在已经被咱们福建人称之为黄金路,这条路,几乎承担着整个福建,将近七成海贸货品转运……”
         朱棣耐心听着,渐渐明白。
         这条路的运输量十分庞大。
         而经常下雨泥泞,以及冲刷出的沟坎,严重影响货品转运闽县码头。
         百姓、商贾因此都有损失。
         所以,当叶茂提出要修一条,不惧雨水冲刷的石子路时。
         无论是百姓,还是商贾都积极响应。
         百姓出力。
         商贾豪强出钱出粮。
         ……
         朱棣放心了,笑道:“我们先去闽县,边走边说。”
         一路上,朱棣骑马观察。
         闽县的变化很大。
         闵安镇变化更大。
         叶茂介绍,仅仅一个闵安镇,如今就有二十万人!
         依托闵安镇的码头为生。
         临近中午。
         抵达闽县。
         叶茂带朱棣来到闽县县学。
         朱棣更是感受到,闽县的财大气粗!
         新建的县学,使用了红砖瓦顶,占地面积,都超过了金陵府学!
         叶茂见朱棣惊讶,笑道:“王爷,这是徐县令离开时就设计好的规划,当时,徐县令就预想到,未来咱们闽县的人口一定会膨胀,随着百姓富裕,会有越来越多百姓子弟读书……”
         “徐县令的预测完全正确,如今,闽县人口规模已经突破五十万,是咱们福建第一大县,比布政使所在地福州人口数量都多,闽县依托闵安镇码头,更是富得流油,闽县新任县令,也就是原来的县丞,决定拿出一部分归属县府的财税节余,支持闽县县学,闽县县学彻底放弃盈利目的……”
         朱棣点点头。
         其实,县府的县学,在很多地方,就是官府的小金库。
         闽县现在富了。
         继任县令愿意这样做是好事。
         不给孩子们花在读书上。
         这笔钱,也会被地方官员吃喝贪墨掉。
         何况,他这次回来,主要是接收今年的财税。
         至于大明境内,乃至福建,将来如何发展,他不想掺和。
         也不会发表任何意见了。
         “今年的财税收入是多少?”
         叶茂笑笑,‘王爷总算问及此事了!’
         按捺着激动,汇报道:“禀王爷,今年在养殖、玉米秸秆酿酒、经济树木方面,进行精细化发展,取得的成效很大,像咱们福建玉米秸秆酿造的酒、红枣制作的糕点等等,已经推到邻近的江浙、江西、广西等地,售卖的极好,有钱人喜欢咱们福建产枣糕、普通百姓喜欢喝咱们福建玉米秸秆酿造的低价美酒……”
         “今年福建税赋,总计两百八十万两!”
         他已经派出右布政使回朝汇报了。
         能预测,这个数字,对朝堂的震动!
         去岁两百万两。
         今年两百八十万两。
         在去岁基础上,增加四成!
         放眼当今天下,也只有王爷指导建设的福建,才能保持如此高增长!
         他有信心。
         今年福建就能挤入全国各省前三!
         能稳压福建的。
         恐怕也只有年年排第一的江浙和万年老二直隶了。
         大明精英层敌视、排斥王爷。
         他就用数字,狠狠抽这些人的脸!
         朱棣缓缓回神,沉默片刻,转身看着众人,“这份成功来之不易,我带走两百五十万两,剩下的三十万两,用于扶持福建境内,那些环境恶劣的村庄、土司部落吧,至少要把路修通,他们产出的货品可以更容易运出来,土司部落,也更容易和我们进行交流,促进彼此迅速融合……”
         他原本准备一锅端的。
         可这笔钱太多了。
         这也是福建百姓创造的财富。
         这笔钱父皇给了他,他想如何用,朝廷那些人,已经没有资格指手画脚了。
         他帮了福建百姓。
         福建百姓也成就了他。
         临走时,最后为他们做一件事吧。
         朱棣见沈仁和福建官员要感谢他,摆手制止,“这件事,你们不用宣扬,低调把事情做了就行。”
         众人看着朱棣。
         明白朱棣的想法和顾虑。
         眼中为朱棣遗憾的神色一闪而逝。
         他们福建官员,无论当初多么抵触这位王爷。
         无论这些年,是清廉,还是吃拿卡要。
         大家伙儿心里其实都挺佩服这位的。
         他们身处其中,亲眼见证了福建,一日比一日繁荣富裕!
         纵观中原数千年历史。
         只有这位王爷,缔造了这样的奇迹!
         可现在,这位王爷却被逼的离开大明。
         朱棣见众人情绪有些低落,笑道:“诸位,我们一起共事也三四年了,陛下南巡后,我就不会再踏足福建了,有些话,几年前刚来福建时,就想与诸位推心置腹,陛下南巡时,也不方便,趁着今天的机会就说说……”
         所有人全都精神一震。
         这位说的话,他们愿意听!
         “福建的一切变化,你们参与了、见证了,在推动福建变革时,我对诸位不信任,所以,很多事情做法是一刀切,或者以宏观引导的方式,避免诸位插手,从而利用权力上下其手……”
         ……
         “咱们大明官员俸禄的确不高,那是因为,咱们大明整体底子还太单薄了,你们很多人都没见过我父皇,以为他是皇帝,一定极尽享受,我可以告诉诸位,我父皇,吃顿红烧狮子头,都香的不得了……”
         老头子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不算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但老头子绝不是一个,耗费民脂民膏,贪图享乐的人。
         这些年,他都看在眼里。
         “未来,随着百姓富裕,朝廷国库充盈,朝廷肯定会逐步提高各级官员俸禄。”
         ……
         “你们有人出身各地士绅家族,本身就不缺钱,有人在我来之前,肯定也没少捞钱,我提及此事,并非想追究诸位……”
         若真杀贪官。
         全杀了肯定有冤枉的。
         但让大明的官员排队,间隔一人枪毙一个。
         肯定有漏网的。
         “你们是福建成果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随着福建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建成,是不是感觉,上下其手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百官讪笑。
         有人心虚低头。
         “在福建的建设中,你们是有功劳的,未来,你们会因功离开福建,去其他地方为官,我发自内心希望诸位收手,你们已经不缺钱了,而且,再不收手,迟早有一天会因此断送自己、家人、家族的前途命运,去了其他地方,把清廉和福建模式带出去,为自己曾今的错误行为,将功补过,现在改,还不晚。”
         话罢,朱棣丢下一群沉思百官,转身继续往县学里面走去。
         他这也是聊胜于无罢了。
         若是有一两个转变。
         对于百姓来说,都是福祉。
         就好像叶茂。
         叶茂若是不改变,就没有福建百姓,这些年的福祉。
         至于如何杜绝大明内部的贪腐问题。
         那是大哥和父皇的事情。
         若非对福建有感情。
         他都不会说这番话。
         百官驻足原地,怔怔出神思考。
         ……
         朱棣为了表明和大明的切割。
         此番回来,连闽县府衙都没去。
         在县学内用过午膳,就去了叶茂为他准备的临时书房短暂休息。
         午后。
         咚咚咚……
         叶茂敲响书房门,“王爷,外面已经准备好了……”
         吱呀!
         房门打开。
         朱棣走了出来,笑道:“那就走吧,去和这些学社读书人说说话,明天我就回去。”
         他此番来,对福建各地学社探讨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感兴趣。
         比如,到底是什么限制了人口增加。
         他希望,大明人口能实现爆发式增长。
         如此,大明承载不了。
         他才能带着多余的人口,冲向深蓝!
         抢占那些无主之土!
         “王爷,沈将军有些话想与王爷单独谈谈。”
         朱棣回神,看了眼叶茂,含笑点头。
         朱棣来到县学,专门为集中讲学修建的广场时,广场已经坐满了读书人。
         密密麻麻,人头攒动,至少有上千人!
         “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棣现身瞬间,山呼千岁声响起。
         一个个身穿儒衫的读书人,以弟子之礼,向朱棣行礼。
         朱棣笑着压了压手,等一众读书人重新落坐后,朱棣随同叶茂走上讲学台。
         百官已经在讲学台两侧坐着等待了。
         朱棣落座后,含笑环视下面读书人,“你们这段时间探讨争论的内容,我已经知晓了,你们谁想问,都可以随意发言。”
         “王爷!”
         一名读书人迫不及待起身,“学生想知道,到底是粮食产量制约了人口增长,还是历朝历代不合理的税制,制约了人口增长,亦或是,两个因素都有,哪个因素更重要。”
         “王爷,学生想知道,朝廷能不能转变税收主体,百姓很苦,农业为主体的税法,对百姓太不公平了……”
         ……
         一个个读书人起身,讲述各自的问题。
         朱棣耐心倾听。
         等众人讲完后,笑道:“其实,你们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口增长和税法亦或是粮食产量的问题,一个是税法主体,到底以农业税为主体,还是商税为主体。”
         叶茂站在朱棣身边,亲自把朱棣总结的两个问题写在一块立在木架子的黑板上。
         百官也全都眼巴巴看着朱棣。
         朱棣起身,指着第一个问题,“人口增长问题,我认为两个因素都有关系,不过,我认为,历朝历代施行的人丁税对人口增长制约更大……”
         几千年王朝史中。
         人口只在明清两代实现了跃进式突破。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取消人丁税后。
         大明人口,实现了高速增长,突破至九千万数量级。
         清朝雍正,实行了比张居正更为彻底的一条鞭法,到清末,中原人口达到四万万之巨!
         人丁税让百姓不敢生。
         而这两个朝代,尤其是清朝雍正彻底的一条鞭法,取消人丁税后。
         百姓敢多生。
         多生后,百姓玩命垦荒。
         耕地面积也在这两个朝代实现了数量级的跃迁。
         “咱们福建的粮食产量翻倍,可人口增长却十分不明显,就证明,制约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粮食,各种以人丁为基础繁重的税法,才使百姓不敢生养太多孩子。”
         “王爷,那如何改变呢?”有读书人举手大声询问。
         朱棣略作沉吟,琢磨后,还是决定说了,“取消人丁税,今后的税赋,以天下人,无论百姓还是士绅,占有的资产收税、比如店铺、田地……”
         众人顿时哗然。
         以资产收税!
         也就意味着,士绅家的土地也要收税!
         “王爷燕藩治下,将来就要这样做吗?”
         “对!”
         在他的设想中。
         未来就没有所谓的农业为主体的税赋。
         乡土村社都是小型经济体。
         以资产制定税种,辅以商税,完全能满足燕藩政权财政支出。
         ……
         这一天,朱棣和福建学社读书人讨论了很多。
         当天,隐藏在学社读书人中的锦衣卫密探,就把朱棣讨论的内容,快马加鞭送往金陵。
         朱棣对此并不意外。
         在福建短暂停留一日后。
         便带着两百五十万两银子,启程回东番。
         ……
         十日后。
         金陵。
         “听说了吗,福建右布政使回来了。”
         “福建今年税赋总额,高达两百八十万两!所有行省中,排名第三!”
         “是不是过几年,就会超过咱们直隶?”
         “有可能,今年咱们直隶税赋是三百七十万两!”
         ……
         福建税赋总额已经传开。
         百姓震惊议论。
         雇工身股制、乡土村社、朱棣,一时间又一次在金陵城内尘嚣喧上。
         皇宫。
         午朝即将开始。
         百官在殿内等着朱元璋,小声议论。
         “两百八十万两啊!全都给朱四郎了!”
         “明年若是福建再按照这个速度增长,就极有可能超过直隶!”
         “福建到底多么富裕?陛下南巡时,倒要看看!”
         “还是想想两百八十万两,朱四郎能干出什么大事吧!”
         ……
         “陛下驾到!”
         唱喝声响起瞬间,百官息声。
         朱元璋出现。
         山呼万岁,简单君臣礼毕后,朱元璋含笑看向百官,“福建税赋总额的消息,你们都听说了吧,用不了几年,恐怕福建就会超过直隶,福建以前可是一个垫底行省……”
         百官如同吃了苍蝇难受。
         皇帝一句不提朱四郎。
         可仿佛,句句都在提!
         “陛下,臣蒋瓛有急报求见陛下!”
         就在朱元璋还在刺激百官之际,殿外,传来蒋瓛急促声。
         群臣纷纷转头。
         朱元璋停顿,“进!”
         蒋瓛步履匆匆入内,行礼后,高举信报大声道:“陛下,东番传回消息,燕王治下,研制出一种一丈长,重两千市斤的巨型岸防炮……”
         ……
         “燕王已经启动大扩军,大规模扩军,陆军要扩充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四个混成协……”
         朱标听闻这个消息,都不由惊讶转身看向蒋瓛。
         百官更是哗然。
         “四个混成协,燕藩一个混成协六千多人吧?”
         “五个混成协,再加陆军第一镇,兵力将近五万了!”
         “燕王想干什么!”
         ……
         “肃静!”太监在朱元璋眼神示意下,发出的呵斥声,令百官瞬间息声。
         朱元璋看着百官不安神色,暗暗冷哼一声,询问:“知不知道,老四扩军要做什么?”
         “陛下,锦衣卫汇报,燕王要在陛下南巡时,请朝中诸位大人,观摩燕藩灭吕宋……”
         明天就开始南巡情节,这是最后一章过渡。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