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征服天堂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大阵
         鳌拜从后方的大营中纵马出列,行至前方的军阵中。不远处,高杰的明军也出城列阵。虽然能靠城墙能提供火力掩护,但高杰到现在也算是身经百战了,他知道当下的战争形势正在发生巨变。
         徐州城的城墙刚刚竣工二十多年,老的城墙被洪水泡了一遍,城里的泥沙堆积了一丈有余,只得废弃。这新建的城墙吸取了辽东地区的筑城经验,城墙不高并且有一定的倾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大炮的轰击——即使是被轰塌了,这种有倾角的城墙也不会整个倒下去,而是塌出一个斜面来,继续保证一定的防御能力。
         城墙上在城门和城墙拐角处设置了多个“敌台”,也就是城墙上的突出部。这个设计早在几百年前的城墙上就有了,北京城墙就有诸多的敌楼。远看极为宏伟,也有利于发挥守军的火力。
         但真正把敌楼和角楼升华成“棱堡”的,还是17世纪的洋人。棱堡在17世纪也算是新锐技术,大明国内就有徐光启和孙元化二人在积极推行。尤其是孙元化——也就是在南洋陪着郑成功的孙和京他老爹,在督造关外的宁远城时,就想把宁远城修建成一座棱堡。
         然而,朝廷并没有完全信任孙元化,在修建宁远城的时候只听了一半——火力突出部倒是设计了不少,但城墙依旧高耸着,终究不是个正儿八经的棱堡。他想在宁远——觉华岛一线修筑棱堡要塞群的计划也不幸落空。
         天启六年的时候高第就任蓟辽经略。努尔哈赤闻听此事,亲帅八旗军六万直奔山海关而来。那高第吓得抱头鼠窜,狂奔回山海关,只有袁崇焕力排众议,决定带着本部人马死守宁远城,孙元化带着他的十一门葡制红夷大炮以及葡萄牙炮兵也一同镇守宁远城。
         结果全城两万的明军就靠着这半吊子棱堡和猛烈的炮火,挡住了数倍于己的清军,还用大炮重伤了努尔哈赤本人,这位‘清太祖’便因为伤重不治(明朝方面的说法),于数月后病卒。
         但不幸的是,宁远城虽然防御妥当了,但宁远只是一座孤城,觉华却并没有宁远这般强大的火力。努尔哈赤见久攻宁远不下,便撤军去围攻觉华,结果一日便破了城,将城内军民杀戮殆尽,随后负伤而去。
         虽然并不完满,但此战是明军对当时的后金军的第一次大胜,这一战也被称作“宁远大捷”。袁崇焕的底子,也是在这一战中打下来的。
         一年后,还是在宁远城,袁崇焕又打出了宁锦大捷。又过了几十年,依然在宁远城,依然是靠着城墙和那十一门红夷大炮,吴三桂又在这里挡住了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的六万大军。
         “然而坚固的只是宁远城一个而已"——多尔衮悟出了这一个道理。松锦之战后,明军的辽东防线全线溃败,只剩宁远这一座孤城了。多尔衮干脆取了宁远周边的几座支城,然后按兵不动,就这么看着吴三桂。
         不下数月,李自成兵临北京,朝廷急招吴三桂班师回朝勤王。已成孤城的宁远城已经失去了战略价值,吴三桂只得弃城而走,多尔衮兵不血刃地得到了这座父兄无数次在此折戟的宁远城。
         不过,徐州城毕竟不是宁远城。当初重修徐州城的时候,只是和全国大多数新城墙一样,部分参考了孙元化的设计思路。敌台是有的,只是不多。大炮是有的,但也也不多。城墙不高,但是也不怎么敦实。当初修城墙的时候估计也没有想过要让徐州城来抵御清军,这城墙因此也就乏善可陈了。
         高杰当然知道宁远大捷的意思,但光靠他现在的兵力根本就没可能挡住清军——他手上战兵只有三万,算上杂七杂八辅兵民夫,约莫有二十来万。
         高杰是草莽出身,他手下的兵自然是谈不上军容严整。他站在城头往下一望,着实是吓丢了魂。
         只见八旗兵在城外数里处摆开大阵——全军列成四个梯队,分列四排,站成六百五十四丈(约2000米)宽,四十丈(约120米)深的大横队。
         汉军旗的鸟铳手在最前队的前队中央,满军旗鸟铳手分列两排,大炮列在横队两头,满蒙骑兵则在大阵两翼单独列阵。刀牌手和长矛手在鸟铳手之后,弓箭手也引弓搭箭位列其中。
         这样的梯队共有四个,每一队依次加宽,越往前汉军旗越多,满军旗越少,反之亦然。直到最后一队,排成了两千米宽的梯队鳌拜便位于那大梯队之中。
         这大阵极为厚实,第一层的汉军旗面前摆着防御冲击的鹿角,鸟铳手便位于鹿角之后。一层鸟铳、一层刀矛,一直排开四层之深,层层交相掩护,一眼望去端的是密不透风。
         由于后队比前队宽,每一个梯队两头的大炮都毫无阻碍的直指前方。四个梯队共有八个炮队,装备的火炮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炮”,由被俘的汉人工匠为清军铸造。当时清军正苦于被辽东的红夷大炮压制,便需要寻求一种反制的方法。
         这种用失蜡法铸造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便应运而生。这种炮在用失蜡法铸造成型后,还会另外对炮身的各个分段进行退火,其性能已经和明军的主流红夷大炮平齐。
         皇太极为了避这个“夷”字的讳——其实是多心了,过段时日满人就要开始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了。避了这个多余的“夷”字讳后,皇太极把这种从炮尾到炮口逐渐收窄的西式大炮命名为红衣大炮。这种炮便是今后几百年世界各国的主流制式火炮,这种科学的结构一直到一战之前才有了革命性的改动。在此之前,略有改动的只是点火方式而已。沉下水里的瓦萨号和保存至今的胜利号上的火炮长得几乎一门一样,只是一个是火绳点火,一个是燧发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