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86章 不是只有你曹刘会叫外援
         却说沮授恨袁绍不用自己的计谋,乃以染疾为由,辞官归乡。
         将家财散尽,宗族之人皆不能解其缘故,纷纷问及缘由。
         沮授乃长叹一声,说道:
         “夫势在则威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
         说白了,就是沮授觉得袁绍此次南下完蛋了。
         到时候袁氏一倒台,他们这些河北大族也会受到牵连。
         之前说过,袁氏与河北士族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利益联盟体。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就像后来沮授抵死不降曹操,原话说的就是,
         ——“叔父、母、弟、悬命袁氏。”
         说白了,袁氏是利益联盟的盟主,底下人再怎么争权夺利。
         但始终是需要袁氏这个骨架依附着的,一旦脱离,就啥也没有了。
         现在沮授认定袁绍南下会失败,想着到时候输了,留着这么多钱也没用。
         所以不如全部散了。
         沮授的悲观主义,显然得不到宗族弟兄的认同。
         毕竟现在河北强、河南弱,战争才刚刚开始,沮授下的结论未免太早。
         沮授之弟沮宗便忍不住出言谏道:
         “河南士马不敌,君何惧焉!”
         沮授叹道:
         “以曹兖州之明略,刘徐州之收拢人心,二人挟天子以为资。”
         “我主虽克易京公孙,然军士疲敝,而将骄主忲。”
         “军之破败,在此举也。”
         “故扬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
         沮宗默然,沉吟半晌,才对沮授说道:
         “兄长此话,需要少言。”
         沮授这话啥意思呢?
         你袁绍不听我的计策,还削我的兵权,我就尽最大可能的祸乱军心。
         只有你输了,才能证明是我赢了。
         沮授是河北大族,势力盘根错节,后面还有本土势力。
         从袁绍剥夺沮授兵权,将之交给郭图,然而郭图却完全指挥不动来看。
         便能知道沮授这样的大族,为什么能够如此有恃无恐。
         即便是袁绍此时也杀不动沮授。
         这个时代基本上都是私兵,杀了沮授,这仗就没法打了。
         袁绍打了那么多场仗,你会发现官渡之战,内部斗争是最为激烈的。
         甚至出现了,沮授以辞官要挟,审配战时抓捕前线大员家属等诸多匪夷所思的事件。
         之所以如此,
         还是因为打河南这块蛋糕实在是太大了,还没打大家就已经争红了眼。
         你要是不听我的,听了别人的意见。
         那战后人家肯定是能够比你分到更大的蛋糕,这不符合自家派系的利益。
         当然了,袁营内部斗争激烈,袁绍本人也需要背一些锅。
         袁绍这人没有当皇帝的命,却得了当皇帝的病。
         河北派系本就复杂,袁绍在没有宗室子弟可用的情况下,最应该做的就是扶持一个嫡系。
         比如用河北兵,吃河北粮,完全可以培养河北豪族势力当自己的嫡系。
         如果怕河北豪族把自己架空,那就应该选河南的汝颖派培养。
         路虽然难走,但好歹有那么多谋主,不至于压不住其他派系。
         总之,捆绑一派,借力专心压制另一派。
         这是正常君主的常规操作。
         但袁神是日常既要又要。
         在没有核心力量的情况下,非要玩帝王心术。
         比如初到河北,就“割剥富室,收考责钱。”
         豪族被袁绍经济肉体双重剥削。
         过后又怕把河北豪族剥削的太狠,转头就给了审配这种超级地主一个大甜枣,即委任为治中别驾。
         微妙的端水操作被袁绍拿捏的妙到毫巅。
         两派一直被袁绍维持在内耗状态。
         可袁绍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两派内耗的前提是,你得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但如今群雄割据,你死之后,局势会如何发展就没有人能知晓。
         这边沮授虽然辞官归乡,但袁绍这个君主还是要面子的。
         连派三人召沮授回来,让他陪自己南下出征。
         不是因为袁绍需要沮授的才智,也不是忌惮他的家族势力。
         只是单纯自己主公不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丢了面子。
         他要让沮授亲眼看到,自己是如何平定河南的。
         这边沮授见了袁绍派来的人,便顺着台阶下,重返袁营。
         袁绍遂接着进军,继续南下。
         袁绍的主要进攻方向,当然是曹操的兖州。
         河北强大的情报系统,此时也探听清楚了兖州的防线。
         曹仁进军冀州黎阳,屯兵约有三千到六千不等,此乃河南第一道防线。
         于禁率步骑两、三千人,屯守于黄河南岸渡口延津。
         徐州方面,派关羽为将,协助曹操扼守白马津。
         河南层层布防,阻击袁军渡河南下。
         袁绍坐镇大营之中,静静地听取哨骑所探知到的前线情报。
         尽管袁军数量庞大,行军速度缓慢,尚未赶到黄河。
         但袁绍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曹刘交手了。
         “曹操在黄河南岸布下层层防线,正是欲阻我渡河。”
         袁绍目光如炬,用手轻轻磕着地图,为众人分析道:
         “黄河以南,有济水、濮水、泗水。”
         “此水系,连接兖、徐二州。”
         “这也就意味着,曹刘两家可以通过水路,相互运送士兵、粮秣。”
         众人静静地听着,袁绍有条不紊地分析。
         “我以为,曹操惯于用兵,刘备有雄略,能得人死力,两人手下俱是爪牙无数。”
         “今合力抗我,的确棘手。”
         “冀州毗邻兖州,既然要取河南,当先破曹操。”
         微微一顿,袁绍眉头忽又蹙起,感到有些愁闷。
         继续背着手踱步:
         “只是不想曹刘同盟如此牢固,任我如何拉拢,彼二人仍是不肯向我投诚。”
         “徐州虽然忙于青州战事,然刘备用李翊为谋主,屯田重地,编户齐民。”
         “据说还得了不少荆州的钱粮。”
         “只要不灭刘备,徐州纵然腾不出兵来,也会源源不断地向兖州输送钱粮。”
         “此为操之所弊,备之所利也。”
         袁绍不愧为征战多年的军事家,很快便意识到了河南同盟战略部署的妙处。
         许攸出声谏言道:
         “既然短时间内灭不了刘备,那么就只能是先切断兖、徐之间的联系了。”
         许攸的建议最为中肯。
         徐州一直在给兖州输血,这使得前线的颜良推进得十分缓慢。
         “欲断兖、徐之联系,当先下白马。”
         许攸接着补充说道。
         白马津,也就是扼守濮水、济水的渡口。
         拿下它,就能切断兖、徐之间的水路。
         尽管刘备之后仍然可以走陆路给曹操输血,但陆路的消耗无疑是远胜过水路的。
         这会加剧徐州仓禀的负担。
         “正该如此!”
         袁绍一拍大腿,从善如流。
         “传孤令,命前线的颜良、郭图会合淳于琼所部,全力攻打白马!”
         命令下达完之后,众人又问,颜良那边攻打白马,咱们往哪里打?
         袁绍将手往地图上一指:
         “我们去攻打延津!”
         延津算是另一个白马了,都是扼守水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但不同的是,一旦攻破延津,袁绍便能一路南下,直取许昌。
         许昌是曹操的老巢,老家被端了,曹操就很难再掀起什么风浪来。
         解决完曹操,再会合青州兵马,两路夹攻徐州。
         则河南可定,天下可一统也。
         这便是袁绍定下的战略方针。
         商议既定,袁绍命诸部各自依计行事。
         又想起来青州战事,便随口问道:
         “青州那边战况如何?”
         许攸躬身道:
         “请大将军放心,高将军所部,会合青州之兵,有三、四万众。”
         “足以坚守到大将军平定兖州。”
         话甫方落,一流星探马赶到。
         “报——”
         “青州急报!”
         袁绍、许攸俱是一惊。
         “怎么样!”
         “李翊联合臧霸,自琅琊北上,连克齐国、北海、东莱!”
         唔……
         听到这个消息,袁绍身躯一震。
         他知道相较于兖州战场,青州方面,是袁守刘攻。
         袁绍也不指望高览能够击败徐州军,只要他拖延时间,坚持到自己平定完兖州之后就行了。
         结果这才多久,就沦陷了这么多城池。
         虽然说袁绍对齐国、北海、东莱的控制力本身就很薄弱。
         袁氏主要控制的是平原、乐安、济南一带。
         虽然如此,但也不至于被下的这么快吧?
         你一个河北名将,愣生生把对面打成乐毅了。
         呼吸间下齐七十余城……
         报事兵的话还在继续。
         “……高将军由于轻敌冒进,在临淄被李翊生擒。”
         什么?
         袁绍又是一惊,但又马上定住了心神,暗道这就不奇怪了。
         堂堂三军主帅,被生擒了,前线将士的士气肯定会崩坏。
         李翊想必便是趁着这个当头,猛烈向北进攻的。
         “高将军可有遇害?”袁绍再问。
         “并没有,而是被放回了。”报事兵如实答。
         放回了?
         袁绍一皱眉,再问:
         “高览与那李翊有旧?还是与刘备有旧?”
         “……这,属下不知。”
         袁绍面色一沉,挥了挥手,示意他下去。
         “无怪李翊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下青州数座城池。”
         时有逄纪在侧,抚须感慨。
         袁绍眸子一凛,冷声问道:
         “元图之意,是说高览与徐州暗通款曲?”
         “在下不敢断言,只是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青州是挡住徐州军的主战场,万一有失……”
         袁绍面色铁青,取下符节,即对逄纪说道:
         “元图,汝即刻持我符节,将高览捉来问罪。”
         许攸在一旁劝道:
         “袁公,此时尚未确凿证据。”
         “万一高将军是清白的,将之捉来,只恐动摇军心。”
         袁绍冷声答:
         “其是否忠心,我一问便知。”
         “倘若放任其在青州拥兵自重,那才是遗患无穷。”
         许攸又问:“若是将高览带走,青州由何人去守?”
         袁绍沉吟半晌,然后回答道:
         “孤遣张郃前往青州,接领高览的兵事。”
         “……这,临阵换帅可是大忌啊。”
         “……哼。”
         袁绍唇角微微扬起,眸中闪过一丝睥睨之色。
         “北海、齐国、东莱虽失,然平原、乐安、济南皆有重兵把守。”
         “徐州人短时间不能克,待我平定兖州后,自领大军回。”
         言外之意,青州有没有主帅影响相对不是太大。
         反正每个城池都有相迎的郡守、县令。
         派主帅过去,只是为了统筹调度,方便用兵罢了。
         袁绍对青州战事的失利还是比较乐观的。
         毕竟东青州,他本身控制力就不强。
         只是其陷落的时间,确实比他想象的要更快。
         但问题不大。
         逄纪又谏言道:
         “明公,常言道,双拳难敌四手。”
         “您此前派去招募的马腾、韩遂,据可靠消息,已经投靠了河南。”
         “马腾更是派遣其子马超,领兵万余众,将攻并州。”
         袁绍挥了挥手,依然表示问题不大。
         并州高干手里有五万大军,五万打一万,随便拿捏马超小儿。
         “此外,南阳张绣,汝南吕布,亦是纷纷起兵,往河南助力。”
         嘶……
         袁绍倒吸一口凉气,终于有些坐不住了。
         张绣后起之秀,吕布世之名将,勇力过人。
         此二人手下的兵团更是汉末顶尖,他们的加入,无疑是使河南如虎添翼。
         “愚夫蠢汉,如何向曹刘不向孤耶?”
         袁绍暗叹,这才几年时间,南方势力居然都被河南给拉拢过去了。
         “明公,我们仍有一大外部势力,可以为我军助力。”
         逄纪小声提醒道。
         袁绍眉梢一挑,问:
         “元图莫非言指荆州刘景升耶?”
         早在二袁争霸时期,刘表就已经和袁绍眉来眼去了。
         虽然两家一直没有签订明确的盟约,但刘表的确和袁绍关系一直不错。
         而且他的地理位置也很好,坐落于河南左腰。
         他要是发起进攻,无疑会极大缓解袁绍一挑二的压力。
         “刘景升此人有名无实,并无进取天下之志。”
         “今见河南、河北相争,未必肯下场干预。”
         谋军校尉应劭有些担忧地说道。
         袁绍却表现的很自信,对应劭的担忧不以为然。
         “孤倒觉得刘景升此人野心不小,只要他有半点眼光,当知此战关乎天下大局。”
         “若是作壁上观,将来不论谁胜谁负,他都难以得利。”
         “以刘景升之才略,想必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说道:
         “何况刘景升身边智谋之士奇多,纵然刘景升一时不察。”
         “其周围人当出言提醒。”
         袁绍越说越自信,越分析越觉得有道理。
         从刘表当年单骑入荆州的能力表现来看,应该不会意识不到,此次战事的重要性。
         况刘表也道理和河南同盟,毕竟远交近攻,这不符合荆州利益。
         河北是完全跟刘表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
         于是,袁绍即遣使,星夜兼程赶往荆州,备言两家联合,共击河南一事。
         不表。
         ……
         却说祢衡先入徐州,后去兖州,连番折辱刘备、曹操。
         曹操本欲杀之,恐天下人谓他不能容人,乃将之打包送去荆州。
         黄射知老友回,将祢衡引荐给了刘表。
         刘表久闻祢衡才名,以礼相待。
         不想祢衡仍旧不将刘表放在眼里,经常出言侮辱、轻慢刘表。
         刘表深感耻辱,欲要杀之,又觉不妥。
         暗想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不若将祢衡送去江夏。
         正好祢衡好友黄射,正是黄祖之子,送之有名矣。
         待将祢衡送去江夏后,左右人问刘表道:
         “祢衡戏谑主公,何不杀之?”
         刘表眯起眼眸,抚须道:
         “祢衡在徐州时,将刘备、李翊这对君臣倍加折辱,然却安然无恙。”
         “后去兖州,更是数辱曹操,操亦不杀之。”
         “曹操、刘备所以为者,恐失人望耳。”
         “故今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
         “吾今遣去见黄祖,也好让曹刘知我有识。”
         于是,众皆称善。
         时袁绍遣使至荆州,刘表接见,闻明来意后。
         急召麾下文武商议。
         “袁本初遣使来,欲使我荆州出兵,配合他攻取兖州。”
         “诸公多有谋略,今当从何便?”
         从事中郎韩嵩建议道:
         “当今豪杰并起,南北相持。”
         “所谓天下之重,在于将军耳。”
         韩嵩一针见血地指出目今天下形势。
         就是南北相持,袁绍对抗曹刘。
         那么天下之重在哪里呢?
         没错,就是荆州刘表。
         荆州富庶,带甲十万,是除河南、河北之外最强大的力量。
         所以荆州的决定,是最能左右天下形势的存在。
         韩嵩的话还在继续。
         “明公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
         “若不然,故将择所从。”
         “明公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江汉之变。”
         “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
         “如此,将军不得中立矣。”
         手下人其实都知道刘表的真实想法。
         不就是自保于江汉,以观天下之变吗?
         但主公要想清楚,你在拥有强大力量的同时,却不愿下场帮助任何一家。
         这会使你同时得罪两边,到时候你想中立都中立不了。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当你拥有强大力量的时候,就是不允许你置身事外。
         刘表心中产生了一丝动摇,但仍旧相信自己死保荆州那一套。
         不过现在河南、河北同时来拉拢自己,自己若不表个态。
         确实容易两边得罪。
         “君有何言教我?”刘表再问。
         韩嵩从容不迫地分析道:
         “夫以曹司空之武略,刘将军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河南。”
         “其势必举袁绍,然后两雄相持。”
         “若不此时决断,待其陈兵江汉,恐明公不能御也。”
         “故为将军计,不若举州以归附曹司空,亦或举众归附刘将军,此二者可选其一。”
         韩嵩认定袁绍不是曹刘的对手,等袁绍被灭后,就是曹刘两家两雄相持。
         所以韩嵩认为,现在刘表绝对不能当骑墙派。
         必须在此时就支持河南,并且暗中倒向曹刘其中一边。
         “曹操若何?刘备若何?”
         刘表再问。
         “若举众归附曹司空,曹公必重将军,畅享福祚,垂之后嗣。”
         “若举众归附刘徐州,则为远交近攻,两家同为宗室,以刘徐州之宽仁性格。”
         “必不会亏待将军。”
         “此为完全之策,还望将军早做决断。”
         刘表踌躇难决,韩嵩所提出的意见太超前了。
         现在他是站队河南还是河北都还没决定,韩嵩居然都已经开始规划该站曹操还是刘备了。
         该说你好高骛远,还是太瞧不上袁本初?
         刘表目光逡巡一圈,最终还是落在了蒯越身上。
         “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
         “故我举荆楚之众,以保江汉,欲坐观天下大势。”
         “然时不我待,河南、河北俱要我为他助力。”
         “君素有良谋,可为我观其衅。”
         蒯越不假思索答:
         “以越观之,曹兖州、刘徐州俱是至明之人,必能够济天下。”
         “况二人共奉天子入陈,所举之兵,乃是义兵。”
         “若是明公能够助力河南,则是上顺天子,下应河南。”
         “必能享百世之利,荆楚实受其祐。”
         “愿明公察之。”
         蒯越倒没把目光放得长远,是怕刘表一时之间接受不了。
         只是让他站队河南就可以了。
         其实刘表手下人,大多都希望刘表能够下场参与这场中原大战。
         尤其是荆州具备这个实力。
         奈何刘表过于迷信他那套,“天下三分有其二,尤以服事殷。”
         只想着慢慢苟,不想打出去。
         到了这个紧要关头,手下人便再次谏言刘表,真的该出兵了。
         这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
         如果再错过,天下形势基本就要定了。
         “……诸公所言有理。”
         刘表终于松口。
         众人大喜,正当以为刘表要出兵时,忽又听得他接下一句。
         “就请韩中郎前往河南,为我探一探曹刘虚实。”
         “若河南果真有必胜把握,我再出兵,也不算晚。”
         这!!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个个哑然。
         “主公啊,河北强,河南弱。”
         “若是此时助河南,不论是曹兖州还是刘徐州都必以将军为重。”
         “明公何以犹豫?”
         韩嵩苦劝道。
         刘表却充耳不闻,挥了挥手。
         “汝且去河南,先去许昌,然后至下邳。”
         “帮我观一观动静,再作商议。”
         ……
         (本章完)